未来网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李盈盈)9月16日新京报A16版整版报道了题为“一场暴雨中的‘见死不救’”。而在同一份报纸的A15版则报道了题为“女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赖 目击者:她曾承认撞人”的消息。一个是因无人救助,倒地老人溺水身亡,另一个是女大学生救完老人之后,有人证明是她撞了老人。两个话题都事关老人遇到困难,救还是不救?
新京报电子版9月16日A15版截图
摔倒在雨中无人敢扶 竟然夺去一个生命
为什么一个十多天前发生的事情,至今还在报纸上、网络上热烈讨论?因为一个健康人在雨中摔倒本不足以致命,然而它却活生生地夺去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8月30日,河南开封遭遇强降雨。61岁的张建伟骑着电动车不慎跌倒在40厘米深的积水路面上,雨衣被电车勾住,身体被压在电动车下,无法动弹。
据旁边商铺的监控视频显示,在张建伟摔倒的2、3分钟内至少有15辆车从旁边经过,没有一辆车为摔倒的他停留。停在5米开外、一直开着双闪的轿车也没有人下来施救。有数十人看见他摔倒,仅有3人试图靠近救他,然而,他们最终选择了离开。最后,附近商铺的两个老板赶来扶他,遗憾的是,这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令张建伟的弟弟张建忠不解和难过的是,40年前,哥哥作为战士参加了抗洪救灾;40年后,40厘米深的路面积水竟然夺去了哥哥的生命。性命关天,只要有人扶一把,哥哥就不会死。为什么没人上前扶一下?
很多人认为是“那些讹人的老人”害了“张建伟们”,使得老人倒地后,再没人敢扶。
遇到需要救助的老人扶还是不扶?这个话题已经讨论了将近十年,为什么还在报纸、网络、自媒体圈争论不下,热度不减?九年前那场血的教训及后来不同程度的扶老人被讹事件曝光,让人们从此对倒地老人退避三舍。
9年前一个扶老人事件让人记忆犹新
提起扶老人,很多人自然都会想起曾经轰动一时的“彭宇案”。2006年11月20日早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有一位老奶奶在等83路车,这时有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彭宇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徐老太太着急去赶第3辆车。彭宇表示,他一下车就看到一位老太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主动过来扶老太。徐老太太不停地道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他还为老太太垫付了200元钱。事后,徐老太太被鉴定为骨折,伤残8级。徐老太太及其家属认定彭宇是“肇事者”,向他索赔13万。最后,南京鼓楼区法院审理此案的法官认为本次事故中双方均无过错,但是如果彭宇没有撞老人,怎么帮老人垫付费用呢?据此推断,彭宇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受害人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并根据公平原则,判决彭宇赔付受害人损失的40%,计45876.6元。
尽管2012年3月5日,彭宇获评中国好人网首届“搀扶老人奖”委屈奖,还获得了2万元特别奖金。
但是,有公众认为““彭宇案”的判决结果让国人的道德观倒退了50年。”从此人人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老人倒地不敢再扶。
中闻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飞律师表示,这种观点有点夸大了彭宇案的影响。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很多道德观念受到冲击,社会价值共识遭到破坏,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没有人知道对方的底线,无法与陌生人建立联系。互不信任,互相防备。
新京报电子版9月16日A15版截图
“老人倒地扶不扶”讨论9年是社会的悲哀
8月30日至今,半个月过去了,开封大雨中倒地老人溺亡的消息仍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人们的关注,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剧情也发生了反转,有人站出来证明女大学生曾承认撞倒了老人。无论真相如何,在同一份报纸中如此大篇幅呈现老人倒地“见死不救”和救人后的不同反映,表明社会不再把救老人当作举手之劳那么简单,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了社会道德的滑坡。
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福利研究中心主任高玉荣表示,在真相还不明了的情况下,无论这个女学生是否撞倒了老人,遇到倒地老人,她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立刻去扶老人,并热心筹钱送老人去医院的态度和行为都值得肯定和称赞。
“老人倒地扶不扶”的争论为何热度不减?
高玉荣说:“这说明我们的社会信任度出了问题,产生了信任危机。这种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不符合中华民族乐于助人、从德向善的美德。”
“十多年过去了,这种互不信任的现象没有缓解,所以讨论还在继续。”吴飞表示,“‘彭宇案’是这种社会情感的一次集中表现,某种意义上加重了这种情感,但这种现状不是彭宇案导致的,彭宇案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看到开封老人倒在水中,想前去扶他的人经过思想斗争后又选择离开,张建伟不幸溺水身亡。“这个意外应该引起碰瓷者和讹人者的反思与警醒。扶倒地老人被讹的消息时有发生,以至于很多人信奉与其扶老人惹祸上身,给自己惹麻烦,不如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高玉荣补充道,“如果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人人都能伸出援手,而不是怀疑他人,就不会有现在的没有人愿意扶老人,也不敢扶老人的尴尬局面。”
如何破解老人倒地没人敢扶的窘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钧告诉未来网记者,他自己也上了年纪,腿脚又不太好,出门时也曾经摔倒过。有一次他挣扎着自己站起来,还有一次,没有一个中国人敢扶他,最后两名黑人扶起了他。针对扶老人问题,他觉得划分好心人和被扶者的责任存在难度,因为老人腿脚不灵便,自身就容易摔跤,而且老人的感觉器官也不灵敏,当他不明白自己是怎么摔倒时,会认为帮助他的人是肇事者,这不一定是主观有意讹人,也许是老人的误判。
所以,唐钧认为不能仅靠责任划分解决扶倒地老人产生的纠纷问题,若一味地强调事件中谁该承担哪些责任时,社会张力会越来越大,社会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张。
唐钧建议由政府购买服务,给老人购买意外保险,通过第三方责任险降低救人者的风险和救助成本,解除好心人做好事的后顾之忧。同时,希望行动不便的老人减少出行,少去车多人多的地方。
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殿学告诉记者,“扶倒地老人被讹时,可以以侵害名誉权向被扶者索赔。但是,个人维权成本过高,希望有公益机构帮好心人维权,重惩讹人者的虚假诉讼和伪证行为。通过典型示范告诫讹人者,并让更多的人有勇气做好心人。同时,政府也应及时公开社会信息,谴责不道德的人,帮好人恢复名誉,并对讹人者处以行政处罚。也可以把扶倒地老人纳入见义勇为基金范围,鼓励好人做好事,减少扶人者的顾虑。”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道德、文化、教育等多种渠道共同努力。就法律而言,如果规则更明晰,法官裁量更多从社会善意的释放出发而不是相反,可能会更好地保护好人,并促进社会的和解与互信。”吴飞说道。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解志勇认为弘扬社会优良道德,应该对好心施救者免除责任或者减轻责任。当救人者付出的成本不足以弥补过错应负的责任时,余下的责任应该由政府承担。
高玉荣表示希望政府公开讹人者的不良行为,引入社会监督。只有人人从自我做起,传递正能量,才能解决人们相互不信任的问题。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