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山为何强调“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2015-10-13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法治中国 点击:

  2011年8月15日《求是》发表了刘云山同志的文章《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文章说: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在工作内容上进一步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在思想作风上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而在文章中,他提到了宣传要反映人民群众心声、为人民群众谋利。而要做好这一点,要坚持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时刻牢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性质所在,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强化大众视野、百姓视角,直面问题、聚焦热点,更好地架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这是一种方向,更是一种呼声,也是高层对媒体的的呼声,也是对宣传工作者的一种期盼。

  时下,我们的一些宣传,好大喜功,天天围着领导转,时时跟着领导看,处片围着领导唱,结果宣传没有了老百姓的声音,更无群众的呼声。翻开一些地方党报,头版冲斥着领导的活动,领导的讲话,领导的大幅图片,就是找不到半点群众的声音,群众的形象,这样的宣传失去了群众基础,因而当群众捧起报纸时,不喜欢看,也不爱看。

  当然还有一些都市类报道,更是围着明星转,版面上到处是明星打架,明星婚外情,明星走光露点,艳照门等等,明星八卦比群众的呼声更重要,用此去吸引读者眼球。而一些电视节目,更是此选秀,那超男,就是不见群众的半点影子,一丝声音。这样的宣传,让我们的文化失去了方向,让百姓的期盼无处表达,让群众的呼声无处诉说,成为了“沉没的声音”。

  文化宣传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要眼睛向下,到基层里去找素材,到基层去找活生生的工作影子,到基层去找活生生的群众,找闪亮火花的百姓声音。而目前,中央媒体组织记者新春走基层,就是这种把群众呼声放在心上的一种工作体,他们走到百姓之中去,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与群众一起劳动,体验百姓的生活,感受百姓的生活,从而体会到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最近《人民日报》组织青年记者又到群众之中去,报道群众的呼声,让百姓的呼声成为第一信号,为党的决策,政府的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和信息。

  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树立正确的宣传方向,始终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强化职责,有群众观念,百姓视角,直面问题,聚焦热点,更好地架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发挥文化宣传的主战场作用,发挥文化宣传的喉舌作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本文选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七一社区” ,点击查看原帖】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关于我们 | 网上招聘 | 内容投诉 | 媒体发稿 | 滚动播报 | 联系电话:00852-97962311 | 邮箱:20510162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