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分析报告的新闻属性探讨

2016-07-28 来源: 责任编辑: 点击:

  近年来,舆情分析机构迅速发展,舆情分析报告俨然成为一种可供售卖的信息商品。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舆情分析报告具有极强的新闻属性,同时由于当下信息的海量化和碎片化,人们乐于接触综合性的文章,这就使得舆情分析报告影响力具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认清舆情分析报告的属性,有利于形成相应的管理模式,规范这一行业的发展。

  舆情分析报告的产生背景

  随着网络的兴起、民众活跃程度增加,各类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需要及时了解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到提前预警,及时化解危机,舆情监测机构应运而生。最早出现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舆情监测机构。从操作层面来看,舆情监测机构提供的服务有事前监测、事中咨询、事后总结等三个方面。就普通大众能接触到的舆情服务内容来看,主要是事后总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言的舆情分析报告。总的来说,舆情监测机构的产生,舆情分析报告的出炉,既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会需要有关,又与媒体自身的转型需要密切相关。

  (一)技术的发展:推动专业监测机构的出现

  从传统网络媒体到移动社交媒体,技术的发展让信息越来越海量化,信息发布主体更加多元,信息处理更加复杂,不借助专业的机构,人们根本无法全面获知自己所面临的环境,更无法针对环境采取必要的措施。于是,部分机构借助网络数据挖掘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发现海量信息中与相关服务主体可能存在关联的信息,从而提出相应的预警措施,最终将危机化解。

  (二)社会的需要:事后处理变为事前预警

  进入网络社会,由于信息发布主体的多元化,传统单一信息源被突破,各类危机更易产生。同时,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危机干预的方式也难以奏效。再者,进入社交媒体时代,传统以某一网络平台为中心点的网络围观时代已经结束,信息具有多点辐射的特点,较难事后控制。于是,各类主体的危机处理方式由传统的事后处理变为事前预警,通过及时了解可能出现的危机,人们将尚未完全发展至危机的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

  (三)媒体的转型:探索新的赢利空间

  移动传播技术的发展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这其中报纸受冲击最大。移动媒体的核心是社交和场景,电视通过发展娱乐类节目和移动媒体融合,构建场景和社交,从而在夹缝中生存;广播通过与汽车结合,也能形成自己的场景依赖,杂志拥有天然的信息处理优势,能较好地转型。在这种技术冲击下,传统报纸和报社创办的网站最早感受到压力。早期,部分地方报纸通过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宣传服务来获取收益,其后一些报纸通过举办活动使相关机构刊登广告或软文获取收益。随后,部分报纸意识到舆情服务能较好地将市场和自己的赢利需要相结合,作为将信息服务商业化的一种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正因如此,目前影响力较大的舆情监测机构,绝大部分是由报纸及其附属网站创办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关于我们 | 网上招聘 | 内容投诉 | 媒体发稿 | 滚动播报 | 联系电话:00852-97962311 | 邮箱:20510162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