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求助”功能是鸡肋,还是救命稻草

2016-07-20 来源: 责任编辑: 点击:

“一键求助”功能是鸡肋,还是救命稻草

本期话题——7月6日,某打车平台的“一键求助”功能正式上线当天,遇到危险的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按键,与平台工作人员迅速联系,寻求帮助或留下证据。此举被认为网约车用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安全机制的表现,另有论者表示此举行大于实,上线当天就有99.27%的虚假报警,占领通道,如何保证险情发生时真能起到“及时雨”作用?

理应是网约车标配@陈孝斌

网约车不同于传统出租车,后者是专职“饭碗”,前者多数只是兼职“零工”。这就注定了兼职司机来源杂、更替流动快、审核把关难。虽说民间对网约资质严加审核呼声很高,平台和有关部门也在不断改进办法措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至少在短时期内,网约车平台不可能冒着市场占有率降低的风险提高司机审核标准。所以,纵使“一键求助”犹如“花瓶”的诟病很多,但也无法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哪怕是误报、假报很多,但只要有可能挽救哪怕一位乘客的性命,其都有存在的价值。对“一键求助”需要讨论的不是该不该“省去”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宣传、管理和使用的问题。只有管好了、用好了,网约车迈上安全的新高度,从不规范不安全的争议中走出。

威慑效果会很明显@曹建明

“倒脏水不能连孩子也一起倒掉”,“一键求助”的点子,旨在给乘客一个安全保护通道,也使专车这个新鲜事物能够健康成长。

有了“一键求助”这样的装置,对于车主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监督和震慑,一定程度上会打消一些司机的不良图谋和犯罪念头,提高他们的犯罪成本。而对乘客来说,一旦自身安全受到威胁,也会有一个直接报警的渠道,让自己能够少一分危险,多一分保障。其正面作用和影响肯定是直接有效的。

习惯了就会用好它@刘方庆

任何新鲜事物都有从不适应到适应,从好奇到普遍接受的过程。就像网约车推出之初不也饱受非议,现在不也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习惯选择了。什么东西只要熟悉了就不会抱着好奇的心情去。鉴于网约车不断爆出的安全漏洞,受到各方的质疑,“一键报警”方便司乘双方遇险求助,应该说是积极应对的办法。至于一些乘客无聊去触碰它,那只能说“一键报警”的推出引起了乘客的极大的关注,有关注才有普及的可能,倘若一项发明人们都不感兴趣,都不愿意去尝试它,那才是糟糕的设计。等到“一键报警”被乘客普遍接受和认可,加上设计和规则更加完善,相信把“一键报警”当玩具的人会越来越少,网约车出行会更加有保障。

或成头面摆设@李云勇

“紧急求助”,是在遇到危险时由亲友就近报警;“一键报警”则是当事人直接报警。多个功能多条路吗?手机发展到今天,功能不断完善,但是很多功能说穿了就是摆设,当事人说不定一辈子都用不上。每天2万“紧急求助”,几乎全部为虚假需求,不该用的大用特用,该用的或许遭遇“肠梗阻”,与点缀头面的摆设何异?

从“紧急求助”到“一键报警”,类似日本人开发相机。《电脑报》曾用数个版面说明每一次日本相机更新换代,都能满足你的部分新需求,但不会开发得尽善尽美,故意留下一些不足,好让你不断地购买新相机。摄友被称为烧钱族,这是重要原因之一。滴滴类似开发是不是一种博眼球的商业行为,哗众取宠而已?

可能造成多头求助@子木

99.27%的虚假求助说明,这个工具一开始就成为众多人的“玩具”,进而成为吸眼球的是非“话题”。危险时刻的救助渠道还是很多的,除了“三救”电话(110、119、120)外,还有很多专业救援队伍。当下的情况是人们过分放大了遇险可能,认为自己时时处于“危险”中,需要更多求助“神器”护佑。殊不知层出不穷的“神器”很可能把人眼弄“花”了,造成多头求助,既浪费社会资源,也置自己于险境。窃以为首先要让人们有安全感,其次大力宣传与提高“三救”电话的效率,然后增强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防御能力,遇险才能理性应对。

用力方向搞错了@何楠

打车平台的用力方向明显出了错误,用户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首先是源自对车主的审核不严,司机群体素质不高,监管惩处力度不够等因素造成的,遇险求助不过是最不得已的末端选项。与其在乘客发生危险时采取措施,不如事先做好网约车的监督和管理,将安全关口前移。比如,提高网约车司机的职业素养和法治意识,提升网约车的准入门槛,设置行车远程监控等,对网约车司机建立严格的考察和考核标准,这些都是预防网约车危险,确保乘客安全的先见之明。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关于我们 | 网上招聘 | 内容投诉 | 媒体发稿 | 滚动播报 | 联系电话:00852-97962311 | 邮箱:20510162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