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群众呼声 营造务实氛围

2015-09-23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法治中国 点击:

  “今日谈”是人民日报一版上的评论名专栏,从1980年创办起就以评论话题“谈”得紧贴实际、以小见大、言简意赅著称。如何让一个老栏目保持旺盛生命力?本报一直在探索。最近推出的一组系列评论,以“"实起来"难在哪”为主题,紧密围绕当下“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用征文形式向社会求稿,让“今日谈”焕发了新生机。据统计,自4月13日刊发首篇,至7月20日已刊发30篇,让群众谈“不实”问题、谈真实感受、谈解决之方,案例典型、剖析到位,为促进党员干部作风真正“实起来”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谁来谈——体现监督意识。这组“"实起来"难在哪”评论,其一大亮点在于,用征文形式向社会征集组稿,并选择刊发,让群众发现社会生活中触摸可及的推诿扯皮、为官不正、为官不为等“不实”问题,体现了群众监督意识。群众是最好的监督员,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才是最好的“实起来”,这对于当下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个很好的落脚点。正如这次“征稿启事”中所说的那样,改革发展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群众的监督是一剂良药”。从《莫让热线变“冷线”》《秸秆为何烂在了收购站》《新菜场为何没人气》《发文件为何不管用?》等文章可以看出,生活中的小现象折射出工作中“实”的缺失,传递出群众对“不实”深恶痛绝、对“实”充满期待的心声。可以说,“今日谈”栏目在上万封读者来信中,精选几十篇刊发出来,类似物理学上的压强原理,在栏目“单位面积”上增加稿件数量,使群众监督力度加大。通过群众监督、剖析典型案例,务实为民的土壤得以涵养,“实起来”干好工作的风气得以兴盛。

  谈什么——体现问题意识。和以前“今日谈”的话题比较独立、分散不同,这组文章的主题集中,谈的都是“不实”问题,针对性强。比如,4月13日刊发的第一篇征文《少些“尴尬的证明”》,针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奇葩”证明现象做出深入分析,指出只有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改作风才算是落到了实处”,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5月17日刊发的《尴尬的指纹机》,讲述了一个出发点好但事与愿违的问题——某地为防止冒领惠农补贴引进指纹机,却因农民冬天手指裂口子通不过指纹机验证,使指纹机成了摆设。文章点出了问题所在,“新技术、高科技再厉害,如果盲目引进,也只会延误工作、造成浪费。”6月2日刊发的《别让老人为“年审”发愁》,讲的是86岁老人领取养老金每次年审要跑30多公里的问题,道出了“政策服务体系能不能让群众满意,是检验工作实不实的试金石”的观点。此外,《“漏水”的工程群众不买账》《农家书屋岂能“铁将军”把门》《群众为何不去社区医院》《群众为何拔掉干部栽的树》等文章,也都反映了基层群众身边“不实”的典型问题,这些问题切口虽小,但汇集起来以小见大,反映了“三严三实”教育的极大必要性。

  怎么谈——体现效果意识。细读这些评论,感到文章虽篇幅简短,但分析不简单,有破有立,有说服力,效果很好。文章基本是三段式结构,先摆出“不实”现象,然后进行分析,指出造成“不实”的要害所在,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比如,《既定改革何必“再过堂”》分析了“改革是革故鼎新的过程,务实创新至为重要”,对简政放权这类改革,上面雷厉风行,下面就应闻风而动,才能确保改革上下对称,不能“上面已过河,下面还在摸石头”,生动形象的比喻触及了深层次问题。又如,《惠民要有“效果意识”》第三段分析道,惠民政策之所以“落空”,是因为“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决策”,同时“管护制度、后续保障”也没有跟上,“好想法也就打了水漂”,如此分析一针见血,说到了“不实”的根源。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6月30日和7月1日,本报五版“评论”版刊发两篇“本报评论部”文章,对“今日谈”征文进行阶段性总结,对群众来信反映的问题挖根源、找病因、给对策。6月30日《把脉“虚症”,涵养务实为民的土壤》,从上万件群众来信中,梳理“虚症”主要表现,剖析“虚症”复杂成因,得出结论——“虚症”的根源,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谁”的天平没有摆正。7月1日《对症下药,让负重的肩膀挺起来》,针对群众来信中反映的“中梗阻”问题给出解决之道,提出要把完善从严管理干部制度体系落到实处,以实际成效赢得群众满意。“本报评论部”文章和“今日谈”系列征文呼应、联动,这是本报评论的一个创新,前者是后者的总结、归纳和提炼,像珠链一样把一篇篇“今日谈”征文串联起来,提取了征文的“公约数”,形成聚焦同一主题的传播整体,起到了增强力度、放大声音的效果。

  “"实起来"难在哪”征文在路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也在路上。我们希望本报多引用网络和“两微一端”上广大受众的留言、评价、意见,继续选好、发好系列征文,充分反映群众呼声,把“实起来”进一步做深、做实。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内刊《新闻传媒阅评》2015年第25期)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关于我们 | 网上招聘 | 内容投诉 | 媒体发稿 | 滚动播报 | 联系电话:00852-97962311 | 邮箱:20510162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