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 (种卿)十年间,中国客运航班正常率从80%以上跌至68.33%,由航班延误衍生的候机楼暴力、空闹、赔偿等罗生门事件屡屡发生,民航业客运矛盾亟待化解。
为解决争端、明确权责,交通运输部21日发布《航班正常管理规定》,自明年起施行。规定明确,因天气、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航班出港延误或取消的,食宿费用由旅客自理;三种情况下由承运人提供食宿服务……给延误处置和旅客维权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
然而,中新网记者调查发现,天气、空管等延误原因由谁界定、发布?大面积延误引发的食宿需求骤增,机场周边配套是否能hold住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明确和解决。
资料图。张亨伟 摄
“食宿费用自理”惹争议 谁来界定延误原因?
7月20日,截至当晚20时北京暴雨致237架次航班取消;7月12日8时起,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遭遇强降雨袭击,80个航班延误,9000名旅客滞留……
恶劣天气已成为我国航班延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2015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国客运航空公司共执行航班337.3万班次,平均航班正常率为68.33%,为近十年最低。其中,航空公司原因占19.1%,空管原因占30.68%,天气原因占29.53%,其他占到20.69%。
按此推算,明年起,起码六成以上的航班延误或者取消,都要旅客自行承担食宿费用。
依据新规,由于天气、突发事件、空中交通管制、安检以及旅客等非承运人原因,造成航班在始发地出港延误或者取消,承运人应当协助旅客安排餐食和住宿,费用由旅客自理。
由于机务维护、航班调配、机组等承运人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在始发地出港延误或者取消;在经停地延误或者取消;航班发生备降这三种情况承运人应当向旅客提供餐食或者住宿等服务。
此举有无先例可循?北京航空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起淮告诉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由天气原因造成的延误,航空公司不承担赔偿是国际惯例。然而,不承担费用不应当降低服务标准,而如何规范航企后续服务、谁来监督管理……新规并没有体现。“从某种程度来说,加重了旅客出行成本,降低了航企的运营负担、扩大了其权益”。
“到底是不是天气等不可抗原因造成的延误,普通旅客怎么判断?”微博网友@等待清清表示不解,从互动数来看,不少网民有着相同的疑虑。
张起淮称,第三方信息发布在国内航空业是空缺的,都是机场、航空企业在自说自话,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并尽快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投诉机制、监管机制和第三方调解机制。
资料图:预计距离飞机快降落时,工作人员开始将食物装入送餐车,进入停机坪等待舱门打开,将飞机餐送入机舱中。图为还没有配送出去的食物都放在冷藏室。 王东明 摄
“不可抗因素”致延误 旅客和航企可否协商解决?
如果仅用“有无责任”来衡量,由天气、突发事件等“不可抗因素”导致的延误,航空公司和旅客都是无责的。这种被动延误,利益损害的哪一方来买单都不太“平衡”,能不能协商解决呢?
微博网友@刘海天爱打羽毛球就直言:“这种事该是航空公司决定,或者是乘客和航空公司双向选择的结果,实在不好"一刀切"。”
“遇到过一次滞留机场的情况,当时是航空公司全部解决了食宿”,喜欢旅游的刘雨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但政策落实后,协商还管用吗?企业都是逐利的,规定了不用陪,旅客再去协商的空间就非常小了。
张起淮担心这将引发航空企业间不正当的商业竞争,有航企已经宣布,在政策落实后仍会补偿因天气延误产生的旅客食宿费用。
记者注意到,隐性出行成本的增加,会让旅客更多的想要“防患于未然”,刘雨猜测,一定有保险公司从中找到商机,卖类似无理由保险的产品。
“这绝非无稽之谈”,张起淮坦言,为防范资金损失,旅客一定会购买额外的保险,不排除保险公司借机推出相应产品的可能。
图为为乘客精心准备的生日蛋糕。 王东明 摄
延误超3小时可下机 实际操作有哪些难度?
家住北京的小李经常往返香港看望男友,她向记者讲述了一次“苦等”起飞的经历:当时在北京首都机场停机坪滞留了10个小时,机舱广播里一会儿说准备起飞,一会儿说还要延迟,站着坐着都难受,抗议多次才获准在登机通道里走动下。
根据新规,旅客在机舱内的“苦等”有了期限:机上延误超过3个小时(含)且无明确起飞时间的,承运人应当在不违反航空安全、安全保卫规定的情况下,安排旅客下飞机等待。
规定还明确了动态信息播报的“时间表”。发生停机坪延误后,航空公司应每30分钟向旅客告知一次航班动态信息,保证盥洗设备的正常使用,必要时提供医疗服务。机坪延误超过2小时(含)的,航空公司应为客舱内旅客提供饮用水和食品。
谈及政策落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航人士向中新网记者流露了为难之情,“执行起来难度很大,考虑安全、技术、起飞时间不确定等多重因素,实际很难说超3小时就让旅客返回候机室”。
图为空乘在飞机上整理烤箱内的食物。 王东明 摄
大面积延误致食宿需求骤增 机场配套hold得住吗?
由于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天气原因最容易导致航班的大面积延误和取消,考验机场及周边配套设施的承压能力,能否hold得住就看平时下的“功夫”。
新规指出,发生大面积航班延误时,机场管理机构应当启动旅客服务协调机制,协调承运人、地面服务代理人、机场公安等单位,组织实施相关服务工作。
“国内机场周边的餐饮、酒店配套普遍不够健全,即使是北京首都机场都达不到应对大面积延误安置的条件。”张起淮称,需求骤增、又没竞争,这些餐饮酒店很容易肆意抬价,之前也发生过类似事件。
“如果新政落实,旅客为节省成本一般会选择在机场内滞留,而不去周边或者更远的住宿地点。”张起淮担心,机场就变成了“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人流密集得不到疏散,停留时间若较长,安全风险将成倍上升。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